当笔触再次描摹南京,光影里的故事有了新的篇章。这些作品,有的用镜头捕捉日常里的不寻常,有的以视角挖掘熟悉处的新鲜感。每一帧,都是创作者对光影的用心解读,对南京的真切告白。第四期《南京照相馆》影评中的优秀创作者,带着对这座城更鲜活的观察,正等你来赴一场视觉之约。现在,第四期投票通道已开启。在这些作品里读懂南京的多元与包容,为那个戳中你心的画面投上一票。让光影里的城事被更多人看见,让属于南京的记忆在共鸣中愈发深厚。
01电力工程系智能控制2301马斌
参赛作品:
《南京照相馆》:血色记忆里的不屈微光
影院灯光亮起时,那句“鸡鸣寺的鸡不鸣,莫愁湖的愁更愁”仍在耳畔回荡。影片将88年前的南京从历史尘埃中唤醒——曾经樱花漫卷的鸡鸣寺、风雅温婉的莫愁湖,都被血光与哀嚎覆盖。
故事聚焦一群素不相识的百姓:当日军的暴行撕开平静,他们攥紧手中记载罪行的照片,以命相搏要让真相传出城去。影片用极致的对比叩击人心:南京街巷曾传唱的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成了日军梯子耸入云霄、砍刀沾满鲜血的残酷注脚;日军眼中“长江血水映夕阳”的“绚烂”,是国人剜心刻骨的痛。
细节里藏着最锋利的真实:被赶到江边的百姓遭机枪扫射,藏在尸堆里的警察强忍割耳之痛装死——这并非艺术夸张,正如史料记载,无数南京子民曾以此求生。日军挨家挨户查抄时,粗暴地抓起百姓的手掌,对着光线反复查看掌心是否有劳作留下的茧子,又一把扯开裤脚,仔细检视绑腿勒出的压痕,劳作一生的中国人几乎无一人能躲,这细节让历史的沉重压在每个观众心头。
更令人齿冷的是日军的虚伪:他们拍下暴行供自己取乐,又逼百姓摆拍“和谐”假象粉饰罪行。那幕婴儿因日军演员而嚎啕大哭的戏,仿佛跨越时空的警示——恶魔的阴影从未真正远去。
但影片的底色是不屈。撤退时,有人护牲畜,有人携药物,有人抱字画,更有人紧牵家人的手,这是对生活的眷恋,更是文明的倔强。当日军妄图销毁罪证底片,本想逃生的人们挺身而出,用互助与牺牲让真相冲破黑暗。
导演申奥以敬畏之心还原历史,群众演员带着防护层扑向火海的镜头,主演们诠释的不同阶层者的悲痛与勇毅,都让这段历史有了可触摸的温度。30元的票价,买的不仅是一场电影,更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视——它提醒我们,那些装死求生的坚韧、以命传证的决绝,从来都是民族的脊梁。
鸡鸣寺的樱花会再开,莫愁湖的清波会再漾,但血色记忆里的不屈微光,永远不该被遗忘。
02电气自动化系通行工程2403李卓远
参赛作品:
藏在底片下的家国
走出电影院,心情仍被《南京照相馆》中那段沉重的历史所笼罩。这部电影以独特视角,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没有刻意渲染的血腥,却让每一位观众感受到那份深入骨髓的沉痛。
吉祥照相馆的木质招牌在战火中摇摇欲坠,却成了乱世里的诺亚方舟。邮差阿昌揣着没送完的信躲进来时,长衫下摆还沾着城墙根的血污;戏伶毓秀卸了一半的妆,水袖上绣的牡丹被硝烟熏成了灰紫色;老板老金把妻儿护在暗房里,镜头布被剪成布条,替伤员裹住渗血的伤口。然而,日军的到来打破了短暂的安宁,他们逼迫众人冲洗照片,而这些照片里,藏着日军屠城的铁证。
影片中人物的刻画细腻真实,阿昌起初是个胆小怯懦、只求保命的邮差,在日军的残暴行径面前,他的恐惧被无限放大。但随着剧情推进,目睹同胞惨死后,他内心的良知被唤醒,开始勇敢地与日军抗争,用生命守护罪证。毓秀身为一介女流,从被蹂躏的女演员成长为坚韧的罪证传送者,她的转变令人动容。老金则有着南京人的热辣和正义,面对日军的逼迫毫不退缩,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大家和真相。
最戳人的是那个藏在暗房的细节:小姑娘哭着说"还没见过长城",老金就翻出压箱底的风景底片,在残破的幕布上投出万里河山。众人凑在微光里,指着银幕上的黄河、泰山、西湖,声音越来越亮,像是在给黑暗里的祖国唱一首无声的国歌。那一刻突然懂了,为什么日军烧得掉城墙,却烧不掉中国人眼里的光——那是对土地的执念,是比生命更重的念想。
离场时看见电子屏上滚动的字幕:"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忽然觉得这部电影哪里是在讲过去,分明是在提醒我们:每个安坐影院的此刻,都是当年他们用命护着的明天。南京大屠杀的伤痛虽已过去,但我们绝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不能忘记先辈们遭受的苦难。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努力让祖国变得更强大,让悲剧永远不再发生 。
03交通工程系工程造价2401唐佳怡
参赛作品:
光影留证,接力守护
——观《南京照相馆》有感
8月15日,日本投降日,我于此刻落笔,记录《南京照相馆》一影的体味,但更多的是从对这些事有认知到现今的想法。
影片讲述的是伪装成冲洗工的邮差苏柳昌在汉奸王广海的胁迫下冲洗底片,意外发现能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后,与毓秀、老金一起谋划将照片运出城的故事。彼时,1938年的南京,罗瑾与吴旋正这样做着!轿车淌着血泊过去,尸横街巷,日军脸上流露着兴奋的狰狞,如同草原上的鬣狗,让人犯怵的恶心……活生生的一切化为虚无,了无人烟,仅存硝烟……在绝望而高压的日子里,他们悉心呵护,终于在1947年4月26日,将这些照片作为“京字第一号罪证”呈上南京军事法庭:经无数困苦,始终未忍遗弃,以便将来供与敌人清算之资料……今闻贵会有搜集敌寇罪行、侦讯战犯用,特将该项材料检出,请代送有关机关,使残暴敌寇得以明正典刑。
正如导演所坚持的,以小人物视角重述南京大屠杀的宏大历史。我也联想,当时有无数的小人物做着与他们相同的事,甚至一些照片时至今日也未沐浴在阳光下。同时也有许多如张纯如女士一般的仁人志士追寻着,坚持着,守望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我曾感动于“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也一直唏嘘“山川异域,不共戴天”。到现在提及日本依旧咬牙切齿的人,对中日关系持向善态度的人,前者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后者不意味着远见卓识,更多的,我认为两种感情应该共存。我们可以是那个读到日本恶行就恨得牙痒的学生,也可以是正确看待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理中客”。但我们始终要延续对国人的历史教育,正如网上戏称“编书的里面好像混进了伪人”,居心不良之人总想淡化那些罄竹难书的罪行。
血泪教训可以在历史中沉浮,但不能在思潮中消磨。
04计算机系软工2202班宋颖
参赛作品:
历史的胶片,永远显影
一束红光、七张面孔、数筒胶卷,撬动起最沉重的历史。
在这部电影里,照片是“主角”,像刀锋一样把历史切出两张底片:一张写满日常,一张充斥罪恶。南京贡院街的“吉祥照相馆”橱窗,曾挂满纪念照、结婚照、全家福,刻画出南京城老百姓一张张生动的面庞。1937年冬,这些生活影像被残忍的屠杀罪证覆盖,记录下不容抵赖的真相。
《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通过一组照片,从历史上南京城华东照相馆里的方寸暗室,传递到八十余年后《南京照相馆》电影大银幕上,值此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那段血与火淬炼的岁月,“接力”仍在继续,且没有终点。历史的星火也将在一次一次传递中永续,明鉴前路万千。
镜头里的真相,是最后的抵抗。电影从一家照相馆切入,镜头在光影交错中穿梭,将观众带入那个山河破碎的冬天。导演没有用宏大的战争场面来渲染苦难,而是通过一张张“假照片”揭示侵略者的虚伪与残暴。橱窗里新娘的笑容还未褪尽,下一秒就被军靴踩碎;摄影师的镜头刚刚定格一家三口的温馨,转眼间就记录下婴儿被摔死的惨剧。这些“照片”不是记录幸福,而是掩盖罪行的道具。在这些冰冷的影像背后,藏着一群普通人的热血与抗争。他们不是英雄,却在历史的洪流中成为了真正的脊梁。
胶片上的灵魂,是民族的火种。影片中最让我动容的,是毓秀将胶片塞进婴儿襁褓的那一幕。她不是战士,也不是记者,只是一个戏班出身的女子。可她知道,这卷胶片里藏着的,是真相,是未来,是民族的记忆。她颤抖的手,托起的不仅是孩子的生命,更是历史的延续。八十年前,是无数这样的“少年”,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的长城;八十年后,我们站在和平的阳光下,更应铭记这份沉重的遗产。
《南京照相馆》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它像一卷未冲洗的胶片,带着血与泪的温度,在我们心中缓缓显影。它告诉我们,历史不会说话,但总有人愿意为它发声;真相不会自动浮现,但总有人愿意为它留下证据。
05计算机系软件工程2401班刘佳瑶
参赛作品: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笔下的南京,与《南京照相馆》里的南京,都镌刻着无法磨灭的历史印记。作为历史爱好者,南京于我而言,首先关联着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这场悲剧是战争史上抹不去的伤痕,历史早已用军事法庭的审判与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作出铁证,容不得半点否认。
这是我首次在影院观看此类战争题材影片。全程的寂静近乎可怕,散场后众人久久伫立,无人言语——这份沉默里,是沉重到难以言说的震撼。走出影院,我终于理解了南京人对日本人的刻骨痛恨,也读懂了“南京没有南京人”这句老话背后,是一座城被屠戮殆尽的痛。
影片以“照片”为线索,撕开了历史的疮疤:日本军人对平民的屠杀并非战场伤亡,而是手无寸铁者被肆意屠戮的惨状。反抗如飞蛾扑火,换来的是满城血色。那些在日军胁迫下拍出的“善意”合影里,藏着被迫为学徒的邮递员、地窖中躲藏的老板、唱戏的伶人、投机的翻译——他们的挣扎与屈辱,被一群南京演员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的泪水里,是与历史血脉相连的共鸣。
目睹百姓束手无策、任人宰割,每个中国人都会心如刀绞。或许会想,若当时国力强盛、抵抗更烈,是否能少些牺牲?但历史没有“如果”,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的件件遗物,早已刻下真相。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我想说,历史是真实的,战争是残酷的。我们作为后辈,前辈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怕流血牺牲,我们何惧之有。现在的我们,更应该正视历史,南京大屠杀已然发生,我们没办法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让悲剧再次上演。这个时代,科技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中国人只有发愤图强,自己强大起来,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投票方式
通过微信“扫一扫”进行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