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趣端午,优雅流香绕古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弘扬非遗文化,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院团委于2024年6月6日下午两点半在大学生活动中心A304组织开展“传承非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非遗进校园之香囊讲座活动,这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非遗项目。讲座邀请到非遗传承人董连福老师与100余名同学。
“香囊”在古代又称“香包”,起初用于盛放香料,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民间工艺品。香囊的制作工艺繁多,包括设计、剪裁、缝制、装饰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的手工操作和丰富的创意。香囊的形状和图案也多种多样,既有圆形、方形、菱形等规则形状,也有动物、人物、花鸟等生动图案,表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了解香囊的历史和文化,学习和传承香囊的制作技艺,进一步弘扬非遗文化。活动开始后,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请教老师等方式,对香囊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动手制作出了一批精美的香囊作品。
获奖名单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收获颇丰,提交了自己对此次活动的观后感。我们设置了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五名,经过评比,最终确定获奖名单如下:
一等奖
秦诗雨 软工2202
二等奖
范泽鑫 造价2102
吴雨裳 跨境2301
刘泽徐 电气2209
三等奖
吕豪康 机械2201
袁新茹 审计2301
王文静 审计2301
边万磊 软工2303
魏文硕 土木2304
获奖部分公示
一等奖—软工2202秦诗雨
在参加了这次香囊文化讲座之后,我对我国深厚的传统工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香囊,这一看似小巧的物件,背后却蕴含着千年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民间工艺品,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承载了无数的故事,传递了无尽的情感。
首先由中华文化礼仪队员带来的开场舞蹈——夜泊秦淮,宛如一幅流动的古风画卷,瞬间将观众带入了那个灯火阑珊的秦淮河畔。这一开场,不仅展示了中华传统舞蹈的魅力,也为整场活动奠定了典雅而庄重的基调。而后由香囊文化传承人董连福老师为我们带来手工制香知识分享。
董老师详细介绍了香囊的历史渊源,香囊的角色变迁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变迁。每一个阶段,香囊都在默默地记录着历史的足迹,它的存在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得以窥见过去的生活图景。更令我震撼的是香囊的制作工艺。那些精致的绣花,细腻的丝线,独特的香料配方,无不体现了工匠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每一件香囊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它们不仅仅是实用的饰品,更是情感的载体,无论是赠予亲友,还是自用,都充满了深深的人文关怀。我被这种情感的传递深深打动,它让我认识到,生活中的美好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之中。
讲座结束后,老师与抽选了一些热情高涨的同学共同体验了香囊的制作过程,这是一次生动而富有实践意义的互动环节。大家围坐在桌台前,老师耐心地指导,从挑选香料到填充香囊,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乐趣和挑战。同学们专注地听着老师的讲解,手中的针线在布料间穿梭,仿佛在编织着一段段美好的祝愿。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和生命力。每个人手中的香囊,都成为了这次讲座的珍贵纪念,它们不仅仅是工艺品,更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香囊不仅仅是一个物品,它是一种文化符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推广这样的文化瑰宝,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光发热。总的来说,这场香囊讲座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之旅,它唤醒了我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也激发了我参与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去接触、理解和热爱我们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绽放光彩。
—精致古朴的香囊
—夜泊秦淮舞蹈 —董老师讲解香囊知识
—制作香囊 —师生互动
—大合影
二等奖—跨境2301吴雨裳
活动开始主持人报幕,紧接着我们欣赏了《夜泊秦淮》,这一古典舞蹈如诗如画,飘逸的白裙子如同云彩轻舞,舞者的身姿曼妙如柳,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出千年的韵味。纤手轻扬,宛如古琴上滑过的琴弦,旋律悠扬,扣人心弦。每一个转身,都似古人笔下的水墨画,悠然淡雅,令人陶醉。
随后董连福老师给我们讲解香文化和香囊知识,他的话语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淌进我们的心田。让我们了解到香囊不仅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象征意义。接着,董老师拿出了精心准备的沉香和香膏,供我们传阅体验,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当我们轻轻闻起沉香的香气时,那淡淡的、悠远的香味仿佛穿越了时空,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古代世界。
老师播放视频讲解了线香等等的制作过程,听完董老师的讲解我对他的敬佩油然而生。在董老师的讲解和引导下,我们对香囊和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们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香气和诗意的古代世界,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最后董老师微笑着抽取了九位学生,邀请他们一同体验制作香囊的乐趣。董老师开始耐心地为学生们讲解香囊的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他的声音温柔而富有磁性,让人不禁沉醉其中。在制作过程中,董老师不仅为学生们答疑解惑,还亲自动手为他们做示范。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对于初次尝试制作香囊的学生他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调整布料的松紧度,以确保香囊的美观和实用性。在董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九位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制作香囊的技巧。董老师还为几位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亲手制作了香囊。他微笑着将香囊递到他们手中,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将这份独特的魅力传承下去。并且拍了合照留念。
二等奖—造价2101范泽鑫
为深入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感受到端午文化的魅力,提升我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及自信心,同时,为我和同学们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院团委将开展“传承非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非遗进校园之香囊讲座。我有幸参与其中,感触颇深。
开头我们新上来中华文化礼仪队的舞蹈,主持人向大家介绍了本次获得来的嘉宾。
活动有幸请到了董连福非遗传承人为我们讲解他所理解,所传承的香,暑天漫漫,白日灼灼,置一香炉,焚一线香,品一淡茶,得半日闲凉。非遗从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
44岁的沧州人董连福,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制香技艺的传承人。15年前,他从长辈手里接过手工制香这门技艺,从此生活里满是紫红、褐黄和一辈子都闻不倦的香味。过去,长辈们以制祭祀所用香为主,受众广。因此,董家制香从清朝中期一直传承至今,几代人均以制香为生。
所以董艺术家对香文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讲到自古文人活动的书斋、茶寮、卧室、客厅、园林等地都放置有香炉,以便随时焚香放松心情或改变空间氛围。
在我国,早在西汉初年,熏香文化就已经流行起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将世界各地的香料传入中国,进一步发展了制香技艺。而香文化则起源于先秦,兴于两汉,盛于唐宋。文人相聚时,品茗、弹琴、作画,案前要焚香助兴;寻常生活里,衣服、被褥要熏香,就连洗澡也有沐香的习俗……可以说,千百年来,制香技艺和香文化一直延绵至今,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为了便于我们直观感受董艺术家还为我们带来了香膏,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让我们更加直观感受到香的魅力。激起同学们兴趣。
同时我也了解到制香过程的不易。董连福说:“传统制香技艺的产品有香丸、香饼、香膏、香珠、线香、盘香、末香等。制作技艺最关键的就是调香和制香两个部分,有着一套严谨完整的体系。无论是香料的认识、香材属性的了解、香方的确认、香料的配伍及炮制方法,其过程极为繁复且慎重仔细,必须查阅大量古籍、反复试验、不断调整配方。制香从选料、清洗、炮制、研磨、配伍、调制、压香、理香、阴干……一套古法制香工序下来,少说也要45天,并且制成的香还得存放一年以上,只有香味稳定了才算合格。
春天的凤梨、夏天的花、秋天的鸭梨,都是制香的原料。一缕龙涎香,清灵幽深;二苏旧局,香气清明;沉檀凝香,温馨满室;鹅梨帐中香,沁心入脑……”董连福说,“爱香人士对香的使用十分讲究。”董连福所制的香,原料都是纯天然的,大多有安神、养生、祛病等功效。除了常用的沉香粉、檀香粉和柏木粉外,他也会用到藿香、陈皮、川芎、当归、甘草等中草药材,以及各种花和水果。
几年前,一部《甄嬛传》火遍大江南北,一同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在剧中频频出现的各种以古法制成的香,相传为南唐后主李煜所制的鹅梨帐中香,便是其中之一。
为了复原这款香,董连福老师足足花了一年半时间——
梨是制作鹅梨帐中香的主要原材料,但书中记载的鹅梨是什么品种,并没有具体定论。为此,董连福考证了很久,才从几十个品种里挑选出了鸭梨。然而,鸭梨的品种又有很多,种植地也非常广,为了找到最适合的一个,董连福又尝试了五六种。
这还只是复原鹅梨帐中香的第一步。
如今,虽然一年四季都能买到梨,但在董连福心里,真正能用来制作鹅梨帐中香的,只有秋季上市的那一批。如此挑剔,为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复原鹅梨帐中香本来的味道。
选料、清洗、炮制、研磨、配伍、调制、压香、理香、阴干……一切都依循古法制香的工序,一套流程下来,少说也要45天,董连福老师早成了一个“香”人。
董连福老师还亲手制作了香料带给我们体验,和大家一起制作了香囊。
董老师最后说道:文化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品香论道不能脱离香文化。董连福认为,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中最精彩的一个篇章,因此无论是品香还是藏香,都必须与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香,推动香文化的发展。
为此,董连福老师多年来积极向外人展示制香流程,让人们来体验,并在线上推广手工制香。“传承制香技艺,是向普通人推广香文化的养生之道、怡情之法。作为新时代的手工艺人,我坚守做好每一根香,并赋予每根香醇正的气味。现在,我加大了线上推广力度,希望自己成为香文化传播者,坚守和传承香文化的魅力。”环视着满屋亲手制的香,董连福老师无限深情地说。让我不禁肃然起敬。
在此,我们向所有获奖的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展现出的才华表示深深的敬意。同时,我们也期待他们在未来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深感同学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推动非遗文化在我校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我们对所有参与这次活动的同学和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对非遗文化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让我们一起,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