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光影叙事里,总藏着些被时光浸润的动人细节。如今,又一批从《南京照相馆》影评中崭露头角的佳作如约而至,正静静等候着你的凝视与回响。放慢脚步,在影像里触摸南京的呼吸,为最能叩击你心门的那部作品投出一票,让这份关于南京的集体记忆,在共鸣中愈发鲜活!
01 经贸系财务管理2401王嘉怡
参赛作品:
历史的回响:南京照相馆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仍有余温。”看完《南京照相馆》,这句话在心头反复灼烧。银幕上那些扭曲的面孔、破碎的哭喊,硬生生将人拽回1937年那个血色弥漫的冬天。
影片聚焦吉祥照相馆的七个普通人本想靠一屋光影在乱世求安稳,却撞破了日军摄影师镜头下的屠城真相。当史料里的冰冷记载变成银幕上会呼吸的苦难,攥紧的拳头指甲几乎嵌进肉里。侵略者一边举着相机炫耀杀戮,一边用“共荣”粉饰兽行,连中国的“仁义礼智信”都被他们嚼碎了往罪恶里塞,这份虚伪与残暴,是刻在民族骨头上的疼。
更让人鼻酸的是小人物的挣扎。金老板一家拿到逃生通行证时,明明自己也在鬼门关徘徊,却强装轻松把生路推给年轻人;毓秀揣着藏着胶片,在日军枪口下走出照相馆时,单薄的背影里藏着多少决绝?他们不是英雄,只是想护着家人、守着良心的普通人,可乱世偏要把他们逼到生死抉择的悬崖边;当刘昊然饰演的阿昌盯着日本兵说“我们永远不可能是朋友”,那双眼眸里的恨意与倔强,分明是整个民族在血泊里没跪下去的脊梁。
黑暗里总有光。结尾处,金老板用画布拼出万里河山--故宫的琉璃瓦、黄鹤楼的飞檐、西湖的波光,在油灯下明明灭灭。“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这句低吼穿过八十多年的风雨,撞得人眼眶发烫。原来就算身陷炼狱,他们心里装着的,仍是完整的中国。
《南京照相馆》从不是用来“好看”的电影,它更像一把锋利的凿子,把历史的刻痕凿得再深些,凿出历史的回响。唯有带着这份记忆往前走,才对得起那些在胶片里凝固的血泪,对得起这片“寸土不让”的山河。
“勿忘历史,吾辈自强”,希望每个国人都能体会这份往昔的苦楚与耻辱,以此激发吾辈自强奋斗的决心。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与建军98周年的“八一”之际,向革命先辈致敬,向退役及现役的军人们致敬!
02交通工程系工程造价2302孟祥蔓
参赛作品:
南京照相馆:光影中的城市记忆与民族精魂
下午走出电影院,《南京照相馆》的余韵仍萦绕心头,尤其是那首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的旋律,像一缕挥之不去的烟霭,在脑海中久久回荡。作为深爱着南京这片土地的游子,我常常思考这座城市究竟以何种魔力吸引着我。如今终于明白,是那些凝固在历史瞬间的光影,是那些镌刻在城墙砖石上的记忆,是那些通过一张张老照片与我对话的先贤英烈。
南京城的每一处景致都是一幅活的历史画卷。1912年那个春寒料峭的清晨,孙中山先生率领民国要员在明孝陵祭拜明太祖的庄严场景。那张泛黄的照片里,孙先生肃穆的神情中蕴含着对五千年文明的敬意与对新生共和的期许。中山陵前,1934年黄埔军校空军学员英姿飒爽的合影,则记录着那个航空救国的热血年代,年轻的面庞上写满对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而1946年灵谷寺的祭奠仪式照片中,肃立的人群与苍松翠柏共同诉说着对抗战英灵的无限追思。这些珍贵影像中的主人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南京这座舞台上演绎着民族复兴的壮丽史诗。
然而南京照相馆的底片上同样留存着无法愈合的伤痕。那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照片,每每触及都令人肝肠寸断。正如电影所展现的,日军在长江边的集体屠杀让江水染红、大地泣血。当我真正站在南京长江岸边,看着如今碧波荡漾的江水和郁郁葱葱的堤岸,望着远处巍然屹立的挹江门,时空仿佛在此错位——我无法想象1937年寒冬里,那些被驱赶至江边的同胞经历了怎样的绝望;更不敢揣测,若那些逝去的灵魂能够看见今日南京的繁华盛景,会是欣慰还是悲怆。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大刀..."这首传唱千年的童谣,从古老的城墙根飘进现代影院,又将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生根发芽。它不仅是儿时的游戏歌谣,更是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是南京城不屈精神的音乐注脚。今天,我要将这首歌谣继续传唱下去,让每一个华夏儿女都能在这质朴的韵律中,触摸到南京城的脉动,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03计算机系数媒2402金海欣
参赛作品:
南京照相馆:暗房里的血色记忆
影院的灯光亮起时,我仍在座位上静坐了许久。直到片尾字幕彻底隐去,才缓缓撑着扶手站起,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掌心那张被攥得发皱的电影票。褶皱里仿佛嵌着无数画面——那些刺刀划破黎明的寒光,那些无声嘶吼的绝望面孔,让心跳在胸腔里擂鼓般震响。
影片里的青年阿昌,本是穿梭街巷的邮差,却在南京城破时接过了金家照相馆的手艺。老金一家躲进地窖,他将手艺都教给了他。靠着洗照片这双“手”,从狼窝里抢回了一条条性命。可最终,照相馆的灯光还是灭了,老金一家大多没能等来黎明,只剩一个孩子幸存了下来,阿昌最后被一剑捅死,但仍说着“我们不是朋友”。
最让我喉头哽咽的,是他们诀别前拍下的那张合影。镜头定格的瞬间,有人强扯着笑,有人眼眶通红,背后是摇摇欲坠的照相馆招牌。那一刻,眼泪突然决堤。后来,他们拉下老金生前拍下的山河照片,一张张翻看,每念一句“寸土不让”,声音里都带着血的温度。阿昌最后换走底片时,指尖的颤抖里藏着多少决绝——那些记录暴行的影像,绝不能成为侵略者的战利品。
“我们不是朋友。”当这句话从阿昌口中砸向日本军官时,影院里静得能听见呼吸的震颤。每一幕都像烙铁,烫在心上:侵略者的皮靴碾过古城的青石板,暗房里显影液中浮现的累累伤痕,还有那些在镜头前强颜欢笑,却在转身时泪湿衣襟的普通人。
回家路上,晚风带着凉意。翻出手机里的全家福,第一次认真给爸妈讲起照片里的故事。原来每张照片里都藏着时光的重量,就像老金一家用影像守护的,从来不止是光影,更是一个民族不能被磨灭的记忆。
《南京照相馆》最动人的,或许就是让我们看懂:那些能被从容记录的瞬间,那些可以安心按下快门的日常,都是先辈用血肉换来的“寻常”。而我们能做的,便是握紧这份“寻常”,连同历史的温度,一起好好珍藏。
04计算机系数字媒体技术2402张楚雨
参赛作品: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走进影院观看《南京照相馆》,仿佛踏入1937年南京城那片被血色浸染的土地。镜头在胶片与现实之间流转,将历史的伤口撕开一角,让观者直面人性在至暗时刻的挣扎与光芒。
影片以吉祥照相馆为叙事支点,将一群普通人的命运与南京大屠杀的血泪史交织。邮差阿昌、戏伶毓秀、翻译官王广海、老金一家……这些本在乱世中只求苟活的平凡角色,因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被迫成为暴行的“见证者”。暗房中,同胞被活埋、枪杀、凌辱的画面在显影液中浮现,人性的良知与愤怒也随之被点燃。导演用极具冲击力的镜头语言,将日军的虚伪与残暴剥露无遗:一边是“亲善照”中被迫扮演幸福家庭的阿昌与毓秀,一边是婴儿啼哭便被杀害的母亲——光影的对比中,侵略者的谎言被血泪戳穿。最令我震撼的是人物在恐惧与良知间的觉醒。阿昌从瑟缩的邮差变为传递真相的勇者,老金一家以生命守护照片证据,王广海在谄媚与反抗间的挣扎……这些小人物的选择,让“平凡”升华为“伟大”。他们并非天生的英雄,却在民族危亡之际,用最卑微的方式完成了对正义的捍卫。正如导演所言,照片本应承载美好,但在那个时代,它却成了揭露罪恶的武器。这种“记录”与“毁灭”的悖论,让影片对历史的叩问更具深度。
影片在艺术表达上摒弃了刻意的煽情,以克制而真实的叙事传递力量。日军摄影师伊藤的虚伪转变、蒙太奇镜头下日军暴行与“亲善”宣传的撕裂,无不揭示侵略者“文明面具”下的兽性。而胶片上的每一帧影像,不仅是历史的罪证,更是民族记忆的碎片——它们提醒我们,遗忘即背叛。
走出影院,思绪难平。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常以为和平是理所当然,却忘了它是由多少先辈的血泪浇灌而成。《南京照相馆》用光影将历史重现在我们眼前:它不是为了煽动仇恨,而是让我们直面伤痛,从中汲取力量。铭记历史,不是为了重复悲伤,而是为了以史为鉴,让悲剧永不重演。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部影片是一声警钟,更是一份嘱托。它告诉我们:守护和平,需以吾辈之自强。唯有将历史的伤痕化为奋斗的动力,用知识武装头脑,以行动捍卫尊严,才能让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之巅。
05计算机系大数据2404刘雨佳
参赛作品:
显影液里的金陵残梦
—从《南京照相馆》看创伤记忆的显影与愈合
影片聚焦于1937年,硝烟四起的金陵。寒冬时分,冰冷的寒风深深刺进了每一个中国同胞的热血中。影片故事取决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南京照相馆》始终以厚重的历史真实为根基,在叙事中严谨把握时代脉络,并以鲜明的道德立场呈现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在场景还原方面,小到一草一木,大到街道楼阁,影片真真实实复现了1937年南京城山河破碎风飘零的历史原貌;通过一家照相馆的微观视角,将侵华日军的罪恶与血腥影印于点滴之间,申奥导演没有选择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将镜头对准一个个普通的平民百姓——死里逃生的邮差苏柳昌、“稳中带摆”的老板金承宗、麻木痛苦的翻译王广海、夹缝求生的演员林毓秀……这些普通百姓如乱世浮萍,冒着生命危险保存着日军的种种罪证。
在《南京照相馆》中,我看到的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有关于历史,创伤与救赎的视觉史诗。影片以惊人的历史准度,将观众带回到那个充满伤痛的时代,带领观众深究那破碎世纪中的细微人性。照相馆也隐喻着每一张照片都是被定格的瞬间,而每一次的显影,都是对过去真实的肯定与叹息。
影片展现着弱小中的强大,满腔的国仇家恨,都深深嵌在了南京城墙的墙砖瓦缝里。老金用洗照片的药水,泼瞎敌人的一只眼;林毓秀用裁照片的刀砍断敌人的几根手指;苏柳昌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当武器,奋不顾身的撞向伊藤…那不是对被屠杀的恐惧,那是以相机为武器,以肉身为长城的勇气。
情感从电影走向了真实。影片末尾,老金一张张的放着祖国的大好山河图,寓意着寸土不让的坚定。幕布一张张划过他们上学、结婚、参军的美好瞬间,而真实却与之相反…宣扬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实,并非什么仇恨教育,而是对人类文明底线的坚守,对历史正义的扞卫,更是对和平价值的深刻启蒙。它要传递的不是延续仇恨的种子,而是培育对生命的敬畏、对暴行的警惕,以及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认知。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活在过去的阴影中,而是为了让光明能够照进未来的每一个角落。
投票方式
通过“微信扫一扫”进行投票
